中国故事:引航人

发表于:2016-12-06  浏览数:

 

 

惠州,向西南距香港100公里,距 深圳70公里;向西距广州100公里,东莞70公里。至隋唐时期这里就有着“粤东门户”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珠三角东岸桥头堡。惠州,作为一座产业发达的工业新城,已经构建起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而惠州港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惠州港在距离惠州市区40公里的地方,坐落在惠州蜿蜒200多公里的滨海产业带上,与珠三角地区的众多大港相比,它的年货物总运输量不是最大,但却拥有15万吨和30万吨的港池各两个,并且四座港池并连,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早上八点,叶岳彪乘坐拖船前往公海,今天他要将一艘载重30万吨,长三百三十米的国际油轮,引向港口。1993年,惠州港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港口安全,国家规定在一定水域对外籍船舶进行强制引航。对于一个只有2000多人从事的岗位来说,引航员是陌生的,他们不是船长,却被形象的比喻为“船长中的船长”,而在这光荣称呼背后,他们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经过3小时行船,即将抵达公海。此时拖船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叶月彪要面临的第一个压力随之而来。大型油轮有十几层楼高。海上的风浪又比较大,为防止发生撞船,船舶之间不能离的太近,大船放下的扶梯不能直接落到小船上,因此需要引航员徒手爬上软梯,再上扶梯方可登船。比较幸运的是今天海面上风浪很小,升降梯可以直接连接拖船,叶岳彪很顺利就登上油轮甲板。了解船只当前状况是叶越彪登船后的第一件工作。

 

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每个引航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印度船长告诉叶月彪船只运转一切正常。惠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每年进出港的船只大概有2000多艘,这其中大型油轮有400余艘,平均每天都会有一艘油轮进出港口。作为2006年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投产惠州东南部的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目标是将这里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珠三角最大的油气化工储运基地。为惠州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油轮慢慢向港口靠近,叶岳彪此时更加专注。接下来就是引航员工作最核心部分,停靠船只。三十万吨的游轮,惯性巨大,在停船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撞毁码头带来严重的后果。岳彪相当于大脑中枢,所有的指令由他统一下达,通过不断调整拖船的拖拽方向和力度,最终将油轮稳稳的停靠在港口。

 

惠州港作为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和香港、深圳港构成了一个大的港口枢纽群。惠州当代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石化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正是和惠州港共生共荣相互依赖才发展起来的。

 

在今天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惠州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惠州港依然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历史上惠州港就是客家人从内陆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即使在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海禁时期也未能阻挡住惠州人走向世界的脚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