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华人传奇

发表于:2018-10-06  浏览数:

 

  在今日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华人圈中,“叶亚来”这一名字无人不晓。人们认识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名字之前挂有的“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注:“甲必丹”即是荷兰语“kapitein”的音译本意为“首领”)、“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等荣耀的头衔,更多是因为这位“广东客家人”百多年来凝聚当地华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改变吉隆坡命运的关键一人

  在吉隆坡的街头,随便拉住一个当地华人,他或她都能给你讲出一段关于叶亚来的故事。故事的细节虽有所出入,但是从讲述者的言语中,不难感受到强烈的尊崇。而在所有的故事版本之中,马来西亚当地学者刘崇汉显然是其中掌握资料最为丰富的一位,早在1991年,他便编纂完成 《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为华人社会留下了关于叶亚来的历史资料,直至今日这样的工作仍未停止。

 


  结合刘崇汉的讲述及历史资料的印证,叶亚来的轮廓清晰起来。1854年,叶亚来受到太平天国战火的威逼,离开了惠州淡水周田乡选择下南洋,这一年他才17岁。在南洋经历了矿工、杂货店伙计、厨师之后,他最终加入了海山派帮会,成为一名帮会成员,也卷入了当地的纷争之中。


  1860年,23岁的叶亚来开始展露头角,在双溪乌绒两个马来部落集团因争夺华人锡矿税收等利益而发生冲突时,叶亚来也身陷其中。这场历时半年的战争,以双方握手言和告终,叶亚来因英勇善战被选为华人新领袖。之后不少学者都认为,正是这场冲突,让叶亚来的领导才能得到发挥,而之后的一系列事件,更使叶亚来的交际才能表露无遗。在持续了8年的雪兰莪内战中,叶亚来与雪兰莪州摄政东姑古丁结为华巫军事同盟,稳定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68年,吉隆坡第2任甲必丹刘壬光病重,取得了苏丹阿都沙末的同意,由叶亚来继任甲必丹。叶亚来接任后,他迅速平定了各方势力。

  1873年5月,东姑古丁特地从巴生前来吉隆坡,基于正统的观念重新委任叶亚来为吉隆坡的华人甲必丹,授予叶亚来合法管辖吉隆坡的权力。1883年,叶亚来被清政府 “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 而民众对叶亚来的尊敬,更多来自于他大权在握后对马来西亚发展的推动。资料显示,叶亚来执政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行政和司法管理吉隆坡,并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队伍,维护本地治安。同时大力发展当时最有经济价值的锡矿业,从马来西亚各地,包括中国招工,使吉隆坡成为马来西亚的锡矿中心之一。此外,他还在1884年创办华文学塾,这是吉隆坡第一所华文学堂,教授的课程主要是华文经典,有效延续了当地华文文化,对华人在当地扎根起到稳定作用。在叶亚来大刀阔斧之下,吉隆坡的迅速发展,并直接促使吉隆坡取代巴生成为雪兰莪州首府和行政中心。
  
  许多研究资料之后都总结认为,正是因为叶亚来的积极果断,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这座因战火几成废墟的城市迎来了新生,无论是马来人还是华人,都由衷地感谢这名甲必丹。


  大马华人的精神偶像 


  今日的吉隆坡,早已没有百余年前的残破景象,取而代之的直入云霄的吉隆坡石油“双子星”以及气势恢宏的独立广场等等,然而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当中,仍处处透着叶亚来的影子。


  语言,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影子。吉隆坡是一个多种语言杂烩的城市,除了马来语,粤语、普通话、英语、闽南语、潮汕话、客家话都是通用的语言,“我都能说几种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是环境逼出来的。”经常往来当地的马来西亚中山会馆署理会长谭少鸿告诉记者,经常往来吉隆坡及附近城市的人,至少都要多掌握一两种语言,否则没有办法与这里的人做生意,在众多语言之中,他感觉到客家话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

 

  谭少鸿的这种感觉确有根据。根据学者刘崇汉的调查,在1901年的人口统计中,单在霹雳州的近打区,超过80%是客家人,吉隆坡更被不少人称为“客家人的吉隆坡”、有“客家人开埠”的说法,这一切都与作为广东客家人的叶亚来分不开。

 


  除去客家话在吉隆坡的通行,一条“叶亚来街”的保留,仍可见叶亚来在今日吉隆坡人心目中的地位。尽管使用人名作路名在吉隆坡并不少见,但以一个华人名字作为路名在吉隆坡也是屈指可数。“大家普遍认同他是早期华人的领袖,是华人的一份骄傲。”谭少鸿说,尽管在当下,华人在马历史在当地现行教育课本上出现得越来越少,但叶亚来在华人心目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不久前,还有当地华人团体代表提出要建立一个“叶亚来纪念馆”,供后人了解华人先贤的功绩,纪念这位曾经漂洋过海创下一番功业的华人领袖、当下马来西亚华人的精神偶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