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中国——清远流出来的文明
时代中国
2018-10-06浏览数:

 

    中原与岭南文化的承接地——四方文化在此交融,包罗万象的文化之城。

  在中国的南方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之间横亘着一座山脉名叫南岭,它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如果下一场雨,山北面的雨水流进长江水系,山南面的雨水则流进珠江水系。山脉成为南北交通的阻隔。但巧夺天工的大自然却在这巨大的屏障中留下了一条重要的通道,这就是在今天广东省清远市境内的骑田岭与流经过此的北江。水陆相连,自秦汉以来,多少秦臣旧将、贸易商旅、少数民族、文人墨客就是从这条通道步入清远,并在此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现象,作为岭南地区面向北方的主要窗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又给今天的人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骑田岭之南

  清远,位于广东省北部,背靠五岭,南对广州,自古就是岭南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承接之地。千百年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在此相生相融,因而这片粤北之地成为文化碰撞,商品流通,文明进步最重要的传播纽带。


  自唐宋年间许多朝廷贬官被罢黜至此,奇迹的是,远不及中原繁华的岭南竟然成为失意者休养生息的安然之地。

  在今天的连州中学,有一座仿古建筑,里面陈列的是曹春生几十年来研究连州历史文化的成果。 


  展馆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刘禹锡纪念馆。公元815年,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相对长安而言,连州可谓名副其实的“陋室”。官场失意的刘禹锡带着怎样的心情穿过秦汉古道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眼前的自然奇观一定程度上平复了他内心的波澜。刘禹锡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写道“山秀而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甲天下......”描述的就是现今已被评为5A级景区的连州地下河,而另一句“剡溪若问连州事,唯有青山画不如”则是他对当地风光的最高赞美。

 

  虽然连州秀美的风光带给刘禹锡巨大的惊喜,但他并没有沉醉在游山玩水的情趣里,因为他深知偏隅之地岭南与中原有巨大差距,当地人甚至不知什么是进士,兴学教育,便是他做的第一件事。


  数年后,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后来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并在唐懿宗九年(公元869年)官至宰相。在唐代,广东省考取的48名进士中有12名出自连州。到了北宋时期,连州又出43名进士,占广东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此有了“连州科第甲通省”的说法。

  刘禹锡在任四年半的时间里,不仅在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同时在对待当地少数民族政策上也是本着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态度。


  沿连州西南方向十公里就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区—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南地区共有八排,二十四冲。“排”指规模较大的寨子,“冲”指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落。根据族谱和史书记载,连南排瑶属盘古后裔,本在江淮一带,至隋唐起几经流走,辗转湘桂粤等地。刘禹锡对连南瑶族的赞誉和扶持,使得瑶族在那一时期生活安定平稳。但是自明清开始统治者推行大民族主义,对境内瑶族实行“犁其巢穴,种类无遗”的征剿政策,部分瑶民逃亡东南亚,还有一部分隐居深山,逐山而居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几百年来他们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繁衍生息。

  瑶族被称作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如今刀耕火种,灯油火把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独具特色的瑶族文化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与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是清远少数民族旅游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一千多年前也许正是因为骑田岭古道,打通了一条生存迁徙之路。江淮瑶民才得以进入岭南聚居于此,成为清远诸多文化特色中最为神秘的一支。

  这里是连南油岭瑶寨的民俗村。唐罗古妹,正抓紧带领瑶族姑娘和小伙们排练舞蹈。

  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明之风吹进岭南,深深的改变着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对于瑶族人来说,他们居住的房屋,生活的习俗,都是传承久远的民族文化财富,而如今要以商业的形式改善他们的生活,就需要每个瑶寨有专人来组织做这件事情,以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带来经济的附加值。

  今天原始的瑶族生活习俗虽然只有少数老人在坚守,但是瑶族人的文化精粹却始终传承,文化未变,信念未变,只有时代在变。当传统的瑶族文化与现代社会发生碰撞,勤劳智慧的瑶族人选择了与时俱进,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样态并使之转化为一种旅游产品,开创着古老瑶族全新的生活。

  秦汉古道,它因战争而开拓。在封建大一统时期,他见证着秦臣旧将的铮铮铁骨,唐宋文人的儒雅端庄,江淮瑶民的漫山瑶歌,脚步匆匆的湘楚商客。无数的身影在此经过,有些人过关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粤北客家,而有些人选择继续前行。

 

  北粤江之上 

  今天从清远市区出发向南上广清高速,半小时便可到达广州;出发向北上清连高速,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连州。清远作为岭南的北部门户,在没有公路之前,想要从这里到达珠三角,最好的选择就是水路。翻过骑田岭渡星子河进入连江,一路向东南从连江口汇入北江,最后到达珠江。巍巍骑田岭,悠悠北江,作为沟通南北陆路与水路的重要通道,见证着千百年来贸易的兴衰。


  因为有路,清远成为北下南上的贸易通道。在古代,中原的商品要经过北江到达广州,再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今天的北江依然承载着商品往来流通的重任。

  他们的命运与水相连,北江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他们生活的依靠。

  北江曾经过往多少商船我们无法统计,但正是这些商船的风雨漂泊换来南北商品的流通,促进经济的繁荣。

  北江作为沟通中原与世界的通道之一,中国的商品曾经从这里远销世界。其中有一件商品在欧洲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十九世纪的英国人几乎要拿出一年收入十分之一用来购买茶叶,白银急剧外流,为了解决贸易逆差,英国人从印度找来鸦片销往中国,鸦烟流毒危害巨大,清政府决定虎门销烟,这一举动损害了英国人的利益,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爆发了,大清王朝被迫签署《南京条约》,条约中有一个地区被强行占领,这就是今天的香港。100年后,香港回归中国。

  1997年7月1日注定是举国欢腾的不眠之夜。此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个人孤坐在白金汉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端起面前的红茶,也许她脑海中回荡起的是100年前的那场与茶有关的战争。巧合的是她最喜爱的这杯红茶就产自距离香港仅200公里的清远。

  如今的清远的茶产地主要集中在英德,这里出产的茶叶统称为英德红茶。

  在半个世纪的茶叶生产实践中,他创造和建立30多项茶叶科研样板,参与高产茶叶项目,创造茶园亩产1410斤的世界高产记录。2010年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

  英德红茶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红茶。

  英红味道浓郁颜色浓重,因英国人喜爱在茶中加入牛奶,固成为英国人的首选红茶,伊丽莎白女王所喜爱的英德红茶,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种植历史,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茶叶种植已有千年。唐代的茶神陆羽在《茶经》中写到:“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朝的韶州包括英德等地。在当地曾经生产出来的茶叶就是从北江运往世界的。

 

    今天的茶叶已经不在北江上运输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北江曾经为茶叶运输做出的贡献。英德红茶年轻,英德土地上的生长的茶并不年轻。


  与茶打了一辈子交到的袁学陪,期望能亲手种植出一片有机茶园,再创英德茶叶往日的辉煌。

 

      三天后,张斌与妻子终于可以度过飞来峡大坝,继续他们的贸易之路。

 

     唐罗古妹的准备工作依然再继续,他期盼着明年会有更多的游客能够领略纯正的瑶族文化。

 

      曹春生继续着他的研究,他始终坚信,只有留住文化的根脉才是城市发展的坚硬基石。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但是很难找到一个词语可以准确的描述清远。在这片过往匆匆的土地上,文化在融合,贸易在兴旺。他是中原与岭南沟通的桥梁。时代变迁,这些财富如今成为新时代清远发展的方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迷人的自然山水风光给予他一个动人的名字,珠三角的后花园。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从来没有忘记他的使命。如今他依然追寻历史留下的痕迹,并将其转变成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他不是路的起点,更不是尽头,而是一段永不停歇的征程。


  一千年来曾经有无数茶叶经过北江远销世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为了一杯茶劳作一生。

 

 

返回顶部